南方视评|45岁的特区,为何重提“宽容失败”
大家好,这里是南方视评。
就在这个月,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45岁“生日”。最近,45岁的深圳,又一次把“宽容失败”写到了政府文件里,为科技创新领域划定清晰“容错”边界,为9类创新失败情形免责。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是从深圳诞生出的“十大观念”之一。
不少的深圳创业者也都对这个观念非常认同。比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曾说:“在确定性的领域,我们可以以成败论英雄,在不确定性的领域,失败的项目中也有英雄。所以在评价体系上,不要简单草率。”他还说:“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
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也曾说:“当我怀揣技术谋求创业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深圳。因为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事实上,就在大疆悄然创业的2006年,深圳就通过了一个叫《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的文件,这不仅是国内第一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条例,也首次提出“深圳将宽容改革创新失败者。”
20年后的今天,创新已然成为深圳最为鲜明的标签,但深圳市科创局印发的《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依然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我们知道,财政资金一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不论是投向基础研究,还是通过基金投早投小,资金的可利用性和效益,都要接受较为严格的审核。
然而,科技创新特别是源头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强的探索活动。
大家可能都有印象,马斯克那个“SpaceX”公司,用夹筷子的方式来回收火箭的场面,看上去就特别具有科幻感。但这项技术成熟之前,火箭已经“摔”了不知道多少次,这背后都是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
作为中国科创能力最强的城市,深圳重提“宽容失败”,就是要为创新行为松绑,为创新者卸下包袱。
宽容失败不是纵容失败。深圳不是把失败“合法化”,而是让创新“可持续化”。
站在45周年的新起点,深圳再次用“关键一招”告诉世界,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永远不设终点。
45岁的深圳,依然年轻,依然滚烫。愿每一次试错,都被城市温柔以待;愿每一次重来,都有下一次澎湃。
出镜:南方+记者 杨磊
撰文:南方+记者 马芳
剪辑:南方+记者 朱洪波
海报:南方+记者 文海燕
西安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