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是可以改变命运,什么才是真的行善呢?什么又是伪善呢?请看这个故事您就明白了。
唐朝时期有一个姓李的官宦世家,到了李应这一辈人丁稀少就剩他一个独苗。李应从小体弱多病。父母便将他送到道观里寄养到了十六岁后,才回家娶了妻子。
因为只有这么一颗独苗父亲便不让他为官当起了富家翁。李应结婚多年一直四处求神终于在他三十岁这一年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出生后一直啼哭不止。
到了第三天李应去拜见了老道长。讲了缘由询问原因?
李应从小寄养在这个道观里故此与老道长相熟,老道长笑着说你这个儿子大有来头,待我去劝他一劝。
老道长来到李家拍着婴儿的额头说道,已经如愿以偿还哭什么呢?
婴儿的哭声戛然而止,李应恳请老道长给儿子赐名,老道长想了想取名化无。意思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李应问他为什么说儿子大有来头?老道长笑而不语。
李化无刚过一岁便得了怪病,时好时坏,需要经常吃药而且吃的都是好药,这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展开剩余79%等到李化无五岁时李应便想效仿自己小时候,把他送到道观里寄养,却被老道长婉言拒绝。
李应气愤的说道:我家是道观里的大施主,每年都要捐赠几千两银子的香火。如今有求于你,你却不给情面。
老道长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叹口气说道:也罢告诉你原因吧!
李化无来是来讨债,败家的,李家注定会败在他手里。他的怪病主要是消耗钱财的,与体质无关!故此不能寄养在道观里!
李家的祖上做官为了敛财做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影响了李家的气运,到你这一代人丁稀少身体欠佳就是气数使然。
当年你祖上爷爷在朝中做官时,与姓卢的大人不和,后来李应的爷爷占了上风将卢大人参倒,卢大人被斩首,家产被抄。后代沦落到在乡里耕种为生。
卢大人去世后魂魄在阴间四处告状,要求回到阳世报仇。可是阴间早有安排,对李家已经实施了惩罚。
卢大人不服层层上告从冥界一直告到天界。最终被批准投生到李家败光李家所有。让李家后继无人!
讲完缘由老道长叹口气说道:万事皆有因果,故此我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李应听完心里沉甸甸的垂头丧气的回到家里,闭门不出三天三夜,头发也白了一圈。想不到李家苦心经营的几代人却要毁在儿子的手里。一切都成枉然。
他从小在道观里长大,深知因果不虚,三天后忽然顿悟。
既然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又何必念念不舍呢?他原来一直以为勤俭持家是一种美德如今看透了生死名利,便开始捐献家财。与其让儿子败光不如拿来做一些好事。
于是李应懒得打理家产把家产委托给管家管理,自己则热衷于建桥修路救济穷人。捐钱、捐物从不吝啬,而且他还找到卢大人的后人,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家后人读得起书。
李化无长到七岁时,成为一名顽童不愿读书。总是偷跑到外面和乡间顽童们玩耍。有一天,几个人干完活,李化无烧毁了十几间房屋,村民们找到李应要求赔偿。
李应心知肚明这才是报应的开始,他没有责怪李化无,拿出钱财给每户村民建造了几间大瓦房,村民们因祸得福。
有时候李应默默的看着李化无,他猜测不透下一步他会闯出什么祸来,到了第二年北方闹起了灾荒,涌进来好多难民。大街小巷里都是饥饿之人,李应召集全家做出决定,施舍钱财救济难民。
李应留下一点银子和粮食作为家用。剩下的所有银子和米仓,都拿来开设粥棚施舍给难民米粥,还买下不少棉衣,施舍给难民们。
一直到来年开春难民们都回去耕种了。李应的家财已经消耗了十之八九。
过了一年李化无的身体忽然好了起来,性格大变。开始静心读书。
此时,李家虽然元气大伤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供李化无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李应早已对李化无不抱希望,不过先生很喜欢这个学生,常常在李应面前夸奖他儿子早晚会成大器!
李应根本不放在心上。让他欣慰的是后来儿子也没有闯祸,儿子学有所成一路科举考下来,二十出头变便中了进士。
因为他是官宦世家得到朝廷重用,留在朝中为官。娶了一品大臣之女为妻。
后来李应和老道长闲谈谈起往事。老道长感叹说世事变幻无常,李化无的命运得到改变,李家得以延续香火都是你舍弃家财做善事种下了善因。
李应问道长既然做善事能够改变命运,为何当初你不告诉我?
老道长笑着说做善事确实能积累阴德,改变命运。但是必须是发自内心去做善事,如果抱着目的去做善事不是真心而为,反倒会徒劳无功。
李应恍然大悟善心也有真假。如果当初抱着做善事改变命运的心思去做善事,上天是不会给他惊喜的。
让我们不禁感叹善之为用不求回报。一求回报即非善也真正行善之事是不求回报。
发布于:广东省西安配资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